作者简介:肖克凡,天津巿作家协会原副主席、文学院院长。出版《肖克凡文库》十八册。长篇小说《机器》获中宣部第十届“五个一”工程奖、首届中国出版政府奖。长篇小说《生铁开花》获北京市文学艺术奖。中篇小说《继续练习》获《小说选刊》年度奖,中篇小说《妈妈不告诉我》获《人民文学》年度奖、《小说月报》百花奖,中篇小说《父亲和雕像》获《当代》年度奖,为张艺谋电影《山楂树之恋》编剧。
何时知晓常德这个地方,已然记不清了。我想应该是缘起常德会战,中国军人以血肉之躯筑起的钢铁防线,令狂妄自大的入侵之敌威风扫地,也使常德成为日军难以逾越的英雄之城。如今矗立于常德市区的七十四军常德会战阵亡将士纪念碑,无言诉说着那场誓死捍卫中华疆土的悲壮战事。时光荏苒,常德会战成为重若千钧的历史名词,依然激越无数少年心。殊死抵抗,绝不投降。这是常德永恒的纪念,也是这座城市永远的荣耀。
得知常德市所辖的桃源县,缘为我结识了翦伯赞先生的直系后人,从而知晓湖南省常德市桃源县有维吾尔民族乡。翦伯赞的先祖因军功被朱元璋赐姓“翦”,其家族被安置在桃源县,翦伯赞是第21代传人。他是著名历史学家,著有《历史哲学教程》、《中国历史纲要》等学术著作,是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重要开拓者和奠基人之一,对中国古代史诸多领域有着深入研究和独到见解,对历史研究的方法,历史发展的规律,历史人物的评价,做出重要贡献。可谓桃源县乃至常德市的乡贤,值得纪念与缅怀。历史学家翦伯赞先生出生在《桃花源记》的真迹地桃源县,这恰恰是个有趣的巧合。不知这位史学大家对故乡的世外桃源有没有过考证与研究。
展开剩余72%早前拜读《桃花源记》,年少无所用心,且文中并未确指所在何处,自然认为出自诗人的虚构,就像杜牧写《阿房宫赋》那样基于想象。因此未将“桃花源”与古称武陵的常德联系起来。这么多年过去了,终于迎来常德市桃源县采风的大好时机,得以领略桃花源良辰美景,不禁聊发少年狂,欣欣然前往世外桃源。
陶渊明先生笔下的“世外桃源”无论出世者还是入世者,皆令世人心驰神往。千年历史的流水时光,吸引历代骚客文人寻找“世外桃源”的精神家园。尽管《桃花源记》称驾舟者为武陵渔人,却未言明之所在。于是后世出现多个“桃花源”,其说不一。
清风引路,日月对照,山水作证,终于桃源县地方被确指为《桃花源记》真迹地。于是,这“真迹地”便成为历史文化与现实生活的交汇点。于是,这“真迹地”自然要发出这样的提问,我们置身高科技人工智能时代,究竟要寻求什么样的桃花源,终归要如何重现古代先贤的精神故乡呢。
《桃花源记》曰:“林尽水源,便得一山,山有小口,仿佛若有光。便舍船,从口入。”很显然,彼时武陵渔人乘船而来,寻光舍船而入。而今我们抵达这里,一千六百多年过去了。山山水水依旧在,却是换了人间。我不禁发思古之幽情:纵然身心沉浸于世外桃源的“真迹地”,恐怕也难享“当年明月”照耀了。倘若依赖心灵穿越之旅前往东晋时光,然而陶渊明先生早已明言,“此中人语云,不足为外人道也。”
不足为外人道也,就是不值得跟外面的人言说。凭借当下新潮文学创作的“时光穿越”手段,似乎能够重返唐宋元明清,却未必能够深得昔时桃花源人的真谛。五柳先生写出“不足为外人道也”的句子,好似留给世代后人思索题目。何谓心领神会,那么只能独自参悟了。
满怀期待乘坐景区接驳车到达“桃花源记”居所,这现代化的交通工具有别于武陵渔人扁舟,毕竟暂时告诉大都市的水泥森林,小有出世体验。那座座木楼的古香古色,还是唤起你对世外桃源的皈依感。毕竟我们的原始生命源自于山水亲近于草木,这乃是人类天性使然,尽管你已经掌握了AI的算法。
这便是《桃花源记》的真迹地:路边池塘有睡莲两三朵颜色粉白,似乎全然而为自己盛开,不事声张;左近荷塘未见荷花却是真正的荷塘,而不是装点市容的仿真荷叶;麻石砌就的小路生有青苔,显然有别于城市公园的绿道……此情此景不由忆起《桃花源记》的句子,“复行数十步,豁然开朗。土地平旷,屋舍俨然,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。”
沧海桑田,可谓天翻地覆的变化。夜晚投宿木楼屋舍,感受桃花源温婉而静谧的时光。斗转星移,时光逝远,不复昔年。遥想陶渊明笔下的风土人情,如今身处AI时代的我们,有幸感悟到几分“桃花源”的神韵,已是心灵深处的莫大收获了。
白日里诸友交流心得,颇有感慨。聚餐品鉴此地有名的“钵子菜”,一个“钵”却也是古意盎然。我们的市俗生活里早就改称盆碗了。武陵菜肴承载桃花源历史文化的深厚积淀,便觉得这是“真迹地”的味道了。
乘船夜游秦溪河的山水盛典“真人秀”,顺流而下,夜色笼罩,河水静流,似乎驶入时光深处。突然间左岸灯光亮起,果然是“真听真看真感觉”,呈现出武陵渔人所闻所见的生活场景,“阡陌交通,鸡犬相闻,其中往来种作,男女衣着,悉如外人。”左岸与右岸,交替上演灯光真人秀,极力还原陶潜先生笔下的桃花源风土人情场景。其实不仅仅是还原而且有所丰富,尤其右岸呈现的女嫁男娶的喜庆真人秀,已经溢出《桃花源记》而体现着世人对幸福生活的向往。
令人难忘的当数右岸水畔木楼的秀场,一句“来了外人”的台词,在家家户户反复传诵,似乎形成同振。这场真人秀重现《桃花源记》原文“停数日。辞去。此中人语云:不足为外人道也。”然而,这场家家户户皆言“来了外人”的戏剧场景,却让我想起西方戏剧《等待戈多》和小说《寻找格林先生》,这种貌似毫无关联的联想,可能就是“比较文学”所产生的审美效应吧。
“不知有汉,无论魏晋”这句话已然流传一千五百年,记得在我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初期,不乏为人们引用,以表示不背历史负担的思想包袱,从而勇往直前开拓进取。这场乘船顺流而下的夜景真人秀,以现代电光手段解读先贤文章,让游人们身临其境领略《桃花源记》的内涵,创意新颖。
一路行走,餐餐伴有武陵酒香,似乎印证了五柳先生所写“见渔人,乃大惊,问所从来,具答之。便要还家,设酒杀鸡作食”。我忽发奇想不禁自问,此中人款待武陵渔人之酒,今安在哉。遥想东晋时蒸馏酒尚未问世,彼时所饮实乃桃花源农家土酒也。从昔时的桃花源农家土酒到今日的武陵酱香,跨度一千五百余年,然而酒的魂魄聚拢未散,酒的精髓传承不断,今日所饮的武陵酱酒,无疑源自桃花源古意了。这便是武陵酱酒的出处和来历,这便是武陵酱香的深度和厚度,得以令我醺醺然而古风佛面,乐而忘忧。
至于武陵酱香历经盲测三次夺魁,这便尽在不言中了。武陵酱酒有如神助。这神,便是贯通古今的匠心。这匠心,让我桃花源里闻酒香,不亦快哉。
发布于:湖南省